說到勞、健保,當老闆的我們都知道,這是一筆跑不掉的成本,而且年年增加。說它重要沒錯,畢竟員工有了保障才能穩定工作,但對中小企業來說,這筆錢常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。很多人以為當老闆賺很多,但其實公司裡大大小小的開銷,一筆接一筆,勞、健保就是其中一項無法言喻卻又特別讓人心痛的固定支出。
勞健保的重要性,老闆心裡最清楚
我們也不是不願意替員工繳保險,畢竟這是法律規定的,做不到就是違法,甚至可能被罰款或影響公司形象。但話說回來,這些費用累積起來真的不少,尤其是公司人數一多,光是勞健保費用就能吃掉公司營收的一大塊。
更別說這些支出對員工來說其實很重要,保險繳得足,員工才能安心工作。你想,誰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有基本保障?員工心裡有底,公司穩定性才高,我們才能少操一點心。再者,招聘時候,福利好的公司更有吸引力,員工忠誠度也高,這些我們都懂,但壓力還是實實在在的壓在老闆肩上。
中小企業的困境:大公司能談,我們卻只能硬撐
那些大企業勞健保怎麼繳得比我們少?很多人說,這是因為他們有規模效益。簡單來講,人多錢多,他們可以和政府或保險公司談條件,甚至還能利用內部結構設計來分散成本。我們中小企業呢?規模小、談判力低,成本反而更高。這種不公平的情況,老闆心裡能不苦嗎?
更慘的是,我們的資金本來就有限,現金流稍微緊一點就可能卡住。如果營收多一點還能咬牙繳,但遇到淡季,這筆固定支出就像座大山壓著我們喘不過氣。更別提政策一變,比如最低工資上調、保費級距調整,最先被影響的就是我們這些小公司。大公司能撐,我們卻只能硬著頭皮想辦法。
老闆的兩難:保障員工與壓力共存
作為老闆,我們當然希望能給員工最好的保障,這樣他們才能踏實做事,企業也能穩步發展。但現實是,成本的壓力逼著我們不得不想辦法「精打細算」。這並不是不顧員工的利益,而是要在保障員工和維持公司生存之間找到平衡。
所以,對中小企業來說,我們需要的是靈活的策略來降低成本,這樣才能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,既保住員工的權益,也讓公司有喘息的空間。在接下來的部分,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,讓公司和員工都能走得更長遠。
勞健保與薪資結構設計
說到減少勞健保的支出,第一步就是檢討薪資結構。別誤會,這不是要讓員工少拿錢,而是要把錢花在更有效率的地方,合法地降低投保基數,讓公司和員工雙贏。
1. 拆分非投保項目,減少基數負擔
有些薪資項目其實可以合法排除在勞健保的投保基數之外,比如交通津貼、伙食津貼,甚至是績效獎金。這些津貼的優勢在於,它們既能提升員工的福利,也不必直接計入投保薪資,從而有效減輕公司的保費負擔。
- 實際操作:
- 設計津貼方案:將員工薪資中的部分金額轉為津貼。例如,設定每月 2,000 元作為交通津貼或伙食津貼,並在薪資單中清楚列明。
- 依法申報:確保這些津貼符合勞保局與健保局的規範,並在薪資表及報稅資料中進行正確申報。
- 清楚告知員工:與員工解釋這些津貼的使用規則。例如,交通津貼僅用於通勤費用補助,並可能需要提供票據作為核銷依據。
這樣一來,既能幫助公司有效地降低勞健保的基數,減輕老闆的財務壓力,也能透過這些津貼,讓員工感受到福利上的貼心安排,達成公司節省成本與員工滿意度提升的雙贏目標。
2. 設計合理的薪資級距
勞健保的費用是根據薪資級距來計算的,若員工薪資設定過高,公司就會面臨不必要的保費支出。針對不同職位設計合理的薪資級距,不僅能反映市場行情,也能有效控制投保成本。
- 注意事項:
- 確保薪資設定符合《勞基法》的最低工資要求。
- 定期參考市場薪資調查,避免因薪資過低影響招聘或留才。
3. 靈活運用獎金制度
把部分固定薪資轉為績效獎金,根據工作表現發放。這不僅能激勵員工,還能讓公司在淡旺季靈活調整人事成本,進一步降低固定投保薪資的壓力。
- 範例:
- 將每月薪資的一部分設計為績效獎金,例如銷售人員每月達成特定業績即有額外獎金。
- 保留一定比例的年度獎金,根據公司整體營收表現進行分配。
4. 與員工協商非現金福利
有時候,非現金的福利比現金更能滿足員工的需求。例如,提供免費午餐、公司宿舍或彈性工作時間,不僅能提升員工滿意度,還能在控制投保薪資方面發揮作用。
- 實施方式:
- 根據公司規模設計可行的非現金福利,如免費飲料、定期健康檢查。
- 讓員工參與選擇福利項目的過程,增加認同感。
透過這些策略,老闆們可以更聰明地規劃薪資結構,減輕勞健保的支出壓力,同時確保員工的基本權益不受影響。在接下來的章節,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其他可以減少成本的實用策略,幫助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走得更穩更遠。
勞健保需要靈活人力資源管理
在控制成本方面,人力資源的靈活運用是一大關鍵。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全職員工,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,靈活的人力策略能幫助我們在業務高峰期應對需求,也能在淡季有效降低固定開支。
1. 採用兼職與約聘人員
針對某些不需要全職投入的職位,可以選擇兼職或短期約聘人員。根據勞基法的規定,部分兼職人員的工作時數若低於一定標準(例如每週未滿 20 小時或每月未滿 60 小時),可以免除勞健保的投保義務。
- 適用情境:
- 季節性工作:例如銷售高峰期的臨時人員。
- 特殊專案:需要短期專業技能支持的情況。
- 注意事項:
- 確保簽訂明確的合約,清楚定義工作時數與內容,避免產生勞資糾紛。
2. 靈活安排工時與班表
對於部分非核心職位,採取彈性工時或輪班制,可以讓員工的工作時間更符合實際需求,避免人力浪費。
- 實際作法:
- 設計彈性班表,根據業務量調整排班。
- 使用工時計算系統,確保每位員工的工時在合法範圍內。
3. 業務外包或專案委外
將某些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,例如清潔、行政、資訊技術支持等,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,同時避免長期固定支出。
- 範例:
- 將辦公室清潔工作外包給清潔公司,而不是聘用全職清潔人員。
- 將網站設計或維護委託給專業團隊,而非內部雇用專職人員。
- 優勢:
- 減少勞健保支出。
- 簡化人力管理,專注於核心業務。
4. 推動遠端工作模式
隨著科技進步,遠端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高。部分職位不需要固定到辦公室上班,遠端工作能節省交通補助、辦公場地費用,甚至讓公司有更多空間調整人員配置。
- 實施建議:
- 評估哪些職位適合遠端工作,例如資料處理、設計或行銷策劃。
- 建立遠端工作的管理機制,確保員工在家辦公的效率。
5. 結合彈性福利與內部人才共享
當公司內部有多部門需要相似的職能時,可以考慮讓人才在部門之間共享,以減少重複雇用的需求。
- 例子:
- 行政人員同時支援多個部門的文書工作。
- 資訊技術人員負責全公司不同專案的技術需求。
透過以上靈活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,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與勞健保成本,還能提升人力使用效率,幫助企業在成本與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善用政府補助與稅務優惠的進階策略
政府提供的補助與稅務優惠政策,是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的重要工具。如果能夠善加利用,不僅可以降低直接支出,還能創造額外的資金流入。
1. 僱用特定族群,爭取補助
政府對於僱用特定族群的企業提供多種補助,例如長期失業者、身心障礙者或中高齡者。如果您的公司有相關職位需求,可以考慮擴大招聘這些族群,既履行社會責任,也能獲得實際的補助支持。
- 範例:
- 參與「長期失業者再就業計畫」,政府補助部分薪資與保費。
- 僱用身心障礙者可申請額外的雇主保險費補助。
2. 參加創新或綠能補助專案
中小企業如果投入創新或永續相關領域,如數位轉型、智慧製造或綠色能源,可能符合政府專案補助資格。
- 實施方式:
- 向經濟部、中小企業處提交申請,獲取資金支持。
- 使用補助款支付部分員工薪資或勞健保費用。
3. 捐贈與公益抵稅
透過合法的公益捐贈,企業可以享受稅務減免。同時,這些捐贈也能提升企業形象,對長期發展有利。
- 範例:
- 將公司盈餘的一部分捐贈給合法公益組織,可抵減應稅所得的 10%。
4. 稅務規劃與專家合作
稅務規劃並非僅僅是報稅而已,與專業會計師或稅務顧問合作,針對公司的營收結構、支出項目進行優化,可以發現更多減稅的空間。
- 建議:
- 定期審核公司帳務,確保所有補助與稅務優惠都能即時申請。
- 探索地方政府提供的專屬減稅或補助方案,例如特定地區的招商引資政策。
結論與提醒
勞健保支出雖然是企業不可避免的成本,但透過靈活的人力資源管理、精心設計的薪資結構,以及善用政府補助與稅務優惠,我們可以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,將這筆負擔降到最低。同時,這些措施不僅是為了節省成本,更是為了讓公司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核心業務,提升競爭力。
提醒:
- 合法合規是根本: 在所有的優化措施中,合規性必須放在首位。任何違規的行為都可能導致罰款或法律糾紛,得不償失。
- 員工權益要兼顧: 即使在節省成本的過程中,也要確保員工的基本權益不受損害,因為員工的滿意度直接影響企業的穩定性和發展。
- 持續關注政策變化: 勞健保相關政策和稅務優惠會隨時調整,建議設置專責人員或與專業顧問合作,確保能及時響應最新政策。
- 結合長期規劃: 節省勞健保支出的同時,也要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,將省下的資金投入創新、人才培育和市場拓展。
最後,當老闆的我們,壓力雖然大,但如果能用心規劃,每一分節省下來的成本都能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助力。讓我們一起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,打造更穩健的事業基礎,讓企業和員工都能走得更長遠、更踏實。
如果對員工勞保給付有相關問題,可以參考這個連結:勞保 給付有什麼要注意?老闆必須懂!!